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丹枚
通讯员 赵子超
“回家,到家乡再创业!”
【资料图】
近年来,邵东经开区铺好“政策路”,搭好“创业台”,优化“软环境”,大力推动湘商回归创业。2022年,园区共有企业1144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92.39亿元,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92.12亿元。其中,湘商回归新办企业42家,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约267亿元,成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乡情为桥,引湘商回家
作为湘商杰出代表,唐顺初是甘肃省白银市著名的隐形眼镜制造商。受家乡的感召,唐顺初在邵东经开区创办湖南亮国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让隐形眼镜产业成为邵东新名片。
“选择邵东虽有乡情呼唤的特殊考量,但关键还是产业价值、发展生态、政策配套等。”唐顺初说,邵东经开区用诚意拥抱新兴产业,在财税支持、助企纾困、降低成本等方面出台系列举措。
“实体产业发展50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支持乡贤建家乡政策清单45条”“邵东人才行动计划”等相继出台,鼓励邵商回乡投资兴业;绘制在外人才地图,组织开展乡贤家乡行、乡情恳谈等系列活动,密切与乡贤的情感联系,并发挥各地商会和行业协会作用,成立各级乡贤组织,以商招商。
泰国湖南商会会长、邵东隆源集团董事长刘纯鹰,不仅是湘商回归创业的典型,也是助推湘商回家的重要力量。2013年,在泰国闯荡了11年的刘纯鹰回到家乡,牵头成立邵东箱包服装进出口协会,带领本土箱包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并在邵东经开区创办邵东隆源中小企业创业园,利用自身资源及人脉,吸引湘商到邵东投资兴业。
湖南普菲广电科技有限公司,是刘纯鹰从深圳引进邵东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邵东经开区“股东式服务”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普菲广电迅速发展壮大。
“广大湘商心系家乡、回报桑梓,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站前台、唱主角、挑大梁、立新功。”邵东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欧阳浪介绍,今年一季度,邵东经开区签约“湘商回归”项目20余个,签约金额60亿元。
服务为王,留湘商安家
位于邵东经开区的湖南奕鑫精密科技项目建设现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看着雏形已现的厂区,该项目负责人邓林明十分高兴。“邵东经开区服务有效率、有温度。”邓林明告诉记者,项目建设遇到问题,邵东经开区都在第一时间响应、解决。
“老乡”回家后,“老家”又拿出哪些实招、硬招让老乡安家?邵东经开区围绕融资、用工、用电、外贸等方面,出台稳经济15条措施,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落实企业扶持奖励资金10.5亿元,连续3年举办政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融资190余亿元。
邵东经开区用心做好项目落地、建设、投产的后半篇文章,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挂牌检查制度;打造帮代办品牌,组建专门队伍对入园企业进行全程帮代办服务。“企业围墙以内的事自己办,围墙以外的事我来帮”,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政务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湖南省阳光箱包有限公司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因用工需求大,招工、留人成了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邵东经开区与邵东市人社局,线上推送招聘信息,线下将专场招聘会开到企业,今年为阳光箱包招聘了200余名员工。
邵东经开区经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优化湘商回归服务,引导广大湘商回乡创新创业,推动湘商企业回迁、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聚、总部回建,为推动邵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平台为要,促湘商兴家
5月24日,坐落于邵东经开区的湖南志成堂机电有限公司,技改后的自动化流水线,一名工人可同时操作3台机器。
“这是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协助我们研发的新设备,相比传统的人工组装,可减少人工95%,效率提升27%。”该公司董事长曾贤智告诉记者,该设备获得湖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
曾贤智原本一直在深圳发展,2017年返乡投资兴业,但因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公司发展起色不大。邵东经开区主动牵线搭桥,推动志成堂机电与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共建企业研究院,攻克技术难题,加快设备研发进度。
“老乡”留下来,如何让他们发展得好?邵东市采用政企合作模式,引进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成功的邵东籍教授杨海东回乡,组建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同时大力培育研发设计、技术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打造锐科机器人、快速加工中心、飞拓自动化等科研平台。目前园区共有公共服务平台49家,其中国家级服务平台4家、省级服务平台22家,协助160余家企业实现“机器换人”,减少用工20%以上,产效提高40%以上。
“我们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自己的人才非常有限,只有依靠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帮助解决技术卡点、产品质量、新品研发等方面问题。”返乡投资兴业的湖南醇龙智能科技箱包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刚清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正在和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合作,打造一条全自动智能箱包生产线。
湘商回归,邵东发展后劲十足。2022年,邵东经开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园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79亿元,同比增长12.56%。